栏目导航
耿庙神灯
甓社珠光
西湖雪浪
邗沟烟柳
玉女丹泉
露筋晓月
镇国寺塔
神山爽气

在线商城

高邮罗氏沼虾

优惠价:¥0

点击查看

耿庙神灯

      


  是介于实与虚之间的一景。耿庙,又名“七公殿”。宋仁宗时通判耿德裕,山东兖州府东平州梁山泊人,兄弟辈中排行第七,人称“七公”。耿为官清廉,后弃官隐居高邮皈依佛门吃斋念经,禅座前长明灯彻夜不熄。平日抚恤孤寡,周济贫民,为人治病,从不收费。传说七公仙风道骨,常坐在一个蒲团上,在高邮湖上飘来飘云。七公81岁去世,人们在他常游憩的甓社湖边建起七公殿,又称耿庙。七公显灵的记载和传说颇多。南宋孝宗淳熙七年(1180),海风大作,盐城、兴化深受其害,高邮人向七公祷告,遂安然无恙。高邮军指挥司奏明皇上,孝宗敕封其为康泽侯,意为七公给百姓带来了安康和恩泽。以后多次出现七公显灵,免除灾难、护佑百姓的神异现象,七公先后被加封为康泽灵位应侯、隐泽灵位侯等。传说最多的是“耿庙神灯”的故事。这个传说在汪曾祺的《我的家乡》中也有描述,文章中描述的是七公家会在风雨之夜在门口挂红灯, 渔船晚归迷途,方向不辨,情势危急之时,望见高悬于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红灯,犹如看见了救星。渔船朝红灯划去,就可安全归航。七公死后红灯仍然出现,谓之“耿庙神灯”。

        沿高邮御码头前行不远,就是当年“七公庙”所在地。庙虽在1956年运河拓宽时拆除,而庙前悬挂神灯的两根方形石柱,虽经千年沧桑,依然屹立在高邮湖边,像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。因石柱位于运河拐弯处,千百年来,纤夫们每每经过,纤绳总要在石柱上摩擦几下,天长日久,在它躯干上留下了道道纤痕。当地的渔民们还沿袭过去的风俗,每年都做“七公会”,祈求幸福安康。七公是渔民的保护神,耿庙石柱是七公的无字丰碑。